第35集:梁武帝治国
第35集:梁武帝治国
这是位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萧梁佛寺—同泰寺,寺里生活着几千名僧人,这一天,寺里来了一位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他来这里,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要舍身为奴,它就是统治萧梁长达48年之久的梁武帝萧衍,梁武帝一生中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而每次都是大臣用重金把它赎回去,而四次一共花了4亿万钱,那么这位动不动就舍身寺院的梁武帝是靠什么统治萧梁如此之久呢?
公元499年春天,南齐雍州治所襄阳城外,一夜春雨润无声,无数新笋破土而出,当地农民像往常一样在山上挖竹笋,不过与新笋一同冒出来的,还有一群士兵,他们看起来训练有素,但不像冲着农民的竹笋来的,这让农民提着的心安了下来,但疑问随之也在农民心中冒了出来,没听说要打仗,这些士兵是要干什么呢?其实,士兵自己的疑问也并不比他们少,他们只知道是奉命来砍伐竹子的,然而这却是个不适合砍伐竹子的季节,至于砍伐竹子做什么用,他们一概不知,一同被砍伐的还有山上的树木,这些木头被士兵扛下山后打成捆,又被奉命扔到幽深的湖里,士兵们扔下去的是一捆一捆的木头,激起来的确实心中一波一波的疑惑,湖水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正是下命令的人所期望的,他就是当时的雍州刺史萧衍,也就是后来的梁武帝。
而此时的南齐都城建康(南京),却并不是平静如水,前一年刚刚即位的南齐皇帝萧宝卷轻信小人谗言,他诛杀了他父亲在位时的很多功臣,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致使南齐政权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虽然雍州距离建康十分遥远,但作为前任功臣萧衍感受到了阵阵杀气,更何况雍州的治所襄阳,地理位置有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宝卷早想让自己的亲信来取代萧衍,重兵在握的萧衍当然束手就擒,但不想挑起事端,他要以静制动,双方暗自较量,就像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的暗流,寻找喷发的突破口,果然没有多久,耐不住性子的萧宝卷便派人突袭雍州,沉寂在湖底的谜团终于要浮出水面,这关乎着萧衍此举的成败,萧衍发动了反攻,他命令士兵将沉入湖底的一年的木头打捞上来,召集事先安排好的几千名工匠,夜以继日的劳作,很快就把准备好的3000艘船只装备成战船,这3000艘战船连同新招募的1万多名士兵和1000匹战马,组成了一直讨伐萧宝卷的大军,在萧衍的带领下,一路东进,直捣建康,浩浩荡荡的萧衍大军很快攻陷了建康,建康境城内台城全部落入萧衍手中。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楼劲:深谋远虑,伐竹沉木那就是深谋远虑的人,他能够仔细的策划一件事情,能够早在数年之前,很长时间以前就预料到这个事情可能会到哪一步,做出适当的谋划,这个肯定是梁武帝深谋远虑的一面。
公元502年,齐帝萧宝融禅让帝位的典礼在举行,萧衍群臣固请,并献出天意文书后,萧衍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梁,萧衍成了梁武帝,南朝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然而,梁武帝的皇位还没有坐稳,一场危机就不期而遇,一天深夜,一群几百人组成的运柴队伍,得到允许后进入台城皇宫,谁知运柴只是他们的幌子,想把皇宫付之一炬才是真的目的,一片火光之中,这群人抽出携带的兵器闯入卫军府,直奔梁武帝而来,后来京城的军队赶来解围,叛乱才得以平息。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梁满仓:政权交替,新朝建立、旧朝倒台,这是一种常态,在这种变换当中,很多人都没什么忠的观念,反而让对这个政权更替进行推波助澜。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相继出现了数十个政权,这些政权之间的更迭,很多都是篡位实现的,一些帝王的位置,也不是合法继承的,刀光剑影中,君臣和父子兄弟之间的礼数被戳的千疮百孔导致儒家忠孝观念支离破碎,而宋、齐时期宗室内部为了争夺权力,展开的互相残杀,也让孝悌观念在皇族中摇摇欲坠,、南朝宋齐一共延续82年,而死于宗室互相残杀的就多达64人。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楼劲:一个人的忠义观,一个人的基本原则,一个社会应该崇尚的一些最基本的品格都遭到了挑战,在经常的践踏过程中,它原有的价值无法凸显,那么,梁武帝登台之初,这个社会就处在这样一种动荡和混乱之中。
时局的动乱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使老百姓逐渐向佛教靠拢,到了东晋以后,社会成佛风气更加兴盛,据史料记载,东晋有僧尼2万多人,到南朝宋齐两代多达3万多人,到了梁代则一下子翻了两倍多,人数猛增到8万多人。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楼劲:北方地区当时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因为北方地区经过太武帝灭佛以后,快到梁武帝的时候,那么已经是北魏后期了,真是被北方佛教发展到鼎盛的时期,那么,双方是在争夺南北双方现在在争正统,争天下,他们那儿那么崇尚佛教。那么去宣扬佛教的光明,佛教对人间的救赎,对于很多信众是有吸引力的,我这要是一打压,那不是把人口都赶到北方去了吗,所以有很多因素导致梁武帝崇尚佛教,当然作为一个皇帝,他也要利用佛教,这两个都是真实的,他的利用是真实的,他的崇尚也是真实的。
即位不久,深谋远虑的梁武帝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座寺庙的出名,不仅是因为丰美华丽,他们是梁武帝以自己父母的名义建立的,大爱敬寺造得非常华力,宛若天宫一样,从中门到大门就有七里之远,两旁是36院,里面供养着1000多僧人,大智若寺也是殿堂宏伟宽敞,有一座7层宝塔,房屋和走廊相连,中间不时点缀着花果,寺院有500尼姑,不时讲讼,寺院建成后,梁武帝为父母举行了盛大法事,每月初一十五,还要亲自祭拜,梁武帝这样的行动不仅感动了身边大臣,也震撼了全国百姓。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梁满仓:以父母的名义,实际上它体现了一种儒家的孝道,孝的精神,他做了一个赋,专门就是讲他建这个寺院,他表示对父母深切的思念。
为父母建寺庙,只是梁武帝为儒家思想披上佛教的外衣,之后他走近当时的佛教重镇—栖霞精舍,领悟佛教真谛,并且于即位后第三年四月初八,也就是释迦牟尼诞辰之日,在佛像前颁布了一道诏令,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话度含炽,同共成佛,并号召公卿百官、侯王宗室信佛,就等于说定佛教为国教。但是梁武帝心里有数,他并不是要让萧梁变成佛国,他另一项重振儒学的大业已经拉开了大幕,这一年的春天,掠过湖面的春风吹进健康城,给寒门子弟带来了一条温暖的消息,梁武帝要在健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并且免除他们的生活费、考试及格给官做,这条消息吹开了寒门,子弟深锁许久的眉头,不几日,每个馆就招收到数百名学生,五经馆是梁武帝按儒家五经设置的学校,当时最为著名的五位儒学学者分别负责,以教授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随后推广儒家教育的学校,在各州郡遍地开花。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梁满仓:因为以儒治国,光靠佛教去撬动一些概念,佛教只是起了一个撬动的作用,真正兴起,真正发扬,还是需要靠儒教、儒学本身的建设。
紧接着梁武帝又把学校开到了自己身边,下诏成立国子学,让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儒家经典,授课的老师中时不时还会出现梁武帝的身影,而学校辅助教材中,孔子正言、五经讲疏等儒学著作,也署着梁武帝的大名。梁武帝以儒治国,绕不开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传承,但古代的礼仪制度利偏重于对民的教化,没有把礼与国家制度完全融合起来,汉末以来,礼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键逐渐强化,原来的礼仪制度和一些国家大礼,一起被重新归类,一种新的五礼体系正在酝酿和走向成熟。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梁满仓:在以前,礼是修身,比较强调修身、个人修养,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治国的这个方面强调的比较重要。
梁武帝从朝代更迭和权力纷争中深切感受到里的重要性,他需要重新确定礼的权威,于是建国后不久,就下诏建立一个强大的礼制班子,制定一部能够以为永准的礼制,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并且梁武帝亲自过问,很快一个强有力的礼制班子就建立起来了。
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南朝的这个五礼之学,主要是为这五种礼做仪注,就是把各种具体的礼和这个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具体的仪式和一些规则,把他联系起来,具体化。
礼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但再大的艰难也阻止不了梁武帝治礼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礼制班子从礼仪典籍中国查找,从礼学专家处询问,从百姓生活中取证,最终用时11年,制定出一部多达1176卷8019条的五礼体系,它包括了吉、凶、军、嘉、宾等五种礼仪,基本上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此五礼制度终于成熟起来。
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简单的说呢,吉礼主要是祭祀方面的礼仪,凶礼主要是丧葬方面的礼仪,宾礼呢,是这个大家在各个场合见面的时候,所遵行的一些礼仪,这个嘉礼,就是婚姻、喜庆这方面的,军礼就是军队中的一些礼仪。
梁武帝对儒家礼制规范的同时,也在对佛教的戒律进行着规范,礼制班子组建后几年,规范佛教戒律的班子也组建了起来,这个班子被研究者称为健康教团,有高僧、佛学专家和一些官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编纂在家受菩萨戒。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这个菩萨戒的核心内容是历史上常常讲的,叫做三聚净戒,所谓三聚净戒,就是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要遵守戒律,第二个就是要做善事,第三个就是要一切为了众生。
在梁武帝看来,编纂在家受菩萨戒和编纂五礼制度一样重要,他们都是和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只不过作为对人的规范,五礼制度规范是人的社会行为,而在家受菩萨戒规范的是人的心灵。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列:从佛教这个角度讲,比较强调菩萨见这个理念,大家都去守戒律、做善事、要做利于众生的事,那么另外的一方面,他也非常推崇儒家的,尤其是孝道,中庸思想。
梁武帝领导编纂在家受菩萨戒,他也身体力行,切切实实按照戒律形式和生活,他很勤政,无论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甚至冬天把手冻裂了,还依然勤于政务,他很节俭,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戴了三年,盖的棉被两年才换一次,他吃素食,而且每天只吃一顿,梁武帝的这些行为感染了身边的大臣。今天在中国汉地僧人的饮食中看不到荤腥,这个独特的现象就源自1000多年前的梁武帝所倡导的吃素理念。当年,他为了修养心性,曾撰写断酒肉文,下令所有佛教徒断绝酒肉,并召集1000名僧人宣唱此文,在他不断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汉地僧人吃素的独特传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演化到社会各阶层中国的素食文化。
梁武帝以身行戒,加速了在家守菩萨戒的编纂进程,历时7年之后,建康教团完成了编纂工作,而在当年的四月初八,即释迦牟尼诞辰的这一天,梁武帝又亲授菩萨戒,法名冠达,并大赦天下,全国同贺,菩萨戒弟子皇帝的诞生,自此梁武帝有了另外一个称呼—皇帝菩萨。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梁武帝推广菩萨戒,他就是要让社会各阶层遵守佛教的戒律,不做恶事、做善事,这当然就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当时的佛学家萧琛就评论说,梁武帝此举妙策神机、发挥礼教,实足使净法增光,儒门敬业,物悟缘觉,民思孝道,在佛儒的不断融合中,儒家思想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慢慢播撒在老百姓的心里,周礼也由此得到传承,孔子重又被捧上高高的祭坛。
帝王祭孔始于汉高祖刘邦之后的汉代帝王一直遵循,但是随着汉末乱局的开始,忠义观念日益消磨,祭孔也不再被严格遵循,到萧梁时,梁武帝以儒治国的理念,必然把祭孔推到最前面。而站在祭孔最前面的则是梁武帝,每年国子学开学举行的祭孔典礼中,都可以看到梁武帝虔诚的身影,对于文化,梁武帝也有着同样的虔诚,在自己醉心琴棋书画的同时也培育出一个文质彬彬的萧梁朝,诞生了像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文心雕龙,诗品等光耀千古的著作,这是自西汉之后难得的文化奇观。因此,梁朝被称颂为阴雨连绵的南北朝时期,犹如乍晴的朗朗天空。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梁满仓:这几个大名著,像文心雕龙、诗品、昭明文选都是在梁朝出现,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学发展到了这个程度,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些成果;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于梁武帝本身重视文化教育。
据历史记载,南朝陈出有户60万,而他的前代萧梁版图以及繁荣程度都比陈朝大得多,以此估计,萧梁人口户数在100万左右,人口的昌盛,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尤其以秦淮河最为瞩目,它的光芒就像今天秦淮河的夜景那样灿烂,据记载,当时仅秦淮河北岸就有大小市场100多个,连接两岸的浮桥在成为往来两岸通商必经之路的同时,也造就了秦淮河的盛名,而健康之外的吴郡、会稽也发展成为繁华的大城市,整个三吴地区,皆是一片盛景。健康的圣景让很多国家都仰慕梁朝的繁华,分分派人前来朝贡,据史书记载,当时向梁朝进贡方物的国家多达29个,这一盛况,在梁武帝的儿子萧易所画的《职贡图》被真实的表现出来。
源源不断地来到萧梁还有很多外国僧侣,其中就有来自南天竹的菩提达摩,当年飘洋过海来到健康,和梁武帝有过一席交谈,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外国僧侣到萧梁不断交流,也促使了佛教的空前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的两句诗,让人们对南朝佛教的盛况有了真切地感受。不过,据资料统计,单单梁武帝统治下的萧梁就建有佛寺2846所,仅京城建康一地,佛寺就超过500多所,其中最大的寺庙就是梁武帝于公元527年在皇宫旁边为自己建的同泰寺。
据南朝寺考古记载,同泰寺有一座9层的宝塔,大殿六所,小殿及堂10余所,东西有般若台各3层,大佛阁7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象、十方银橡,都极为壮丽,同泰寺建成后,梁武帝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典礼,但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梁武帝也就此舍身寺庙。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僧人是出家人,舍身并不是出家,是把自己献给了寺庙,为寺院服务,做一些杂役。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后,住的是破屋烂床,干的是粗活累活,但他毫无怨言,为什么梁武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舍身同泰寺呢?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梁武帝晚年的佞佛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的家族里面,它的兄弟,包括他的子女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他痛心疾首的,不守伦理道德规范的事情。
治理国家梁武帝无疑是成功的,但管理家事,他屡受打击,为了江山永固,他倡导忠义,能让臣子誓死效忠,但却无法让家人团结,它重视孝行,反对宫廷杀戮,却偏偏被一次次地卷入进来,这样的反差,让一向足智多谋的他感到从未有过得束手无策,他想不出所以然来,他觉得也许是自己的修行不够,所以,便来到寺院舍身为奴,忏悔自己的罪过。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梁武帝舍身寺院是在晚年,这个时候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还有许多原因,它已经成了一个佞佛的皇帝了。已经迷信佛教。
65岁的梁武帝有了舍身的念头后,就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佛教上,并且在他的余生中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到寺庙散几天心是可以的,但时间长了,国家终将乱套,于是每次在大臣苦苦相劝无果后,都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四次算下来,光赎他的钱就多达4亿万钱。在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期间,并没有出现大臣篡权和部下叛乱的事情,可见梁武帝以儒治国取得的成功。在寺庙里,梁武帝在干活和念经之余,有时还迫不得已的处理一些奏章,因此出现在寺院里批阅奏章的奇特场景,而他也真正成为了菩萨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最主要的,他是想树立一个信佛的榜样,他认为自己舍身寺庙就是虔诚信佛的一个标志。
鸡鸣寺 江苏省南京市
梁武帝最后一次舍身被赎回来的当天晚上,同泰寺被大火焚毁,他再也去不了想去的地方了,后来的朝代不断在同泰寺的故址上重建寺庙,几经变迁后成为了今天南京鸡鸣寺,寺庙样貌改变,但梁武帝的故事依然在这里流传。
鸡鸣寺法师-心法:梁武帝,它是一个非常信佛的一个皇帝,喊他为菩萨皇帝,大家也知道他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这个原因也主要是说他非常信佛,所以他自己身体力行的来学习佛法,进行佛法,弘扬佛法,传播佛法,。
在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期间,他接受了落难的北方魏人侯景的投靠,却节外生枝的演变为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公元547年,魏人侯景在东西魏都不受欢迎之后投奔敬重已久的梁武帝,想依靠梁武帝的国立,帮他夺回大权,而梁武帝一直未完成统一的北方的夙愿,也被侯景重新点燃。然而,一片佛光之下的萧梁,早已今非昔比了,老百姓大量的进入佛门,使社会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国力日渐萎缩。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估计很多情况下,批评佛教主要是这个问题,佛教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但统一南北的激情显然模糊了他对当时形势的认识,贸然决定和东魏交战的后果就是大败而归,并且,侄子萧渊明还落在东魏人手里,之后东魏人以归还萧渊明为条件,要求梁武帝,赶走侯景。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梁满仓:这个东魏采取这个策略,想达到这个目的,或者借南梁之手削弱侯景。或者借侯景之手削弱南梁。
大臣们和侯景多次阻止,但是亲情泛滥的梁武帝竟然答应了东魏的,无奈之下,侯景起兵反叛,很快攻入健康,包围台城,这时的梁武帝和当年被自己围困的萧宝卷,何其相似?然而幸运的是,梁武帝的人头没有被部下割掉献出去,相反之前曾反对梁武帝做错误决定的一些大臣,在面对侯景大军的时候,却举族殉忠,成为他以儒治国取得成功的最好注脚。这让深陷困境的梁武帝在痛心之余,也为此感到些许慰藉,当侯景攻陷台城见到梁武帝时,见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梁武帝,而是威严有加,神圣有余的梁武帝。
作为叛军的侯景似乎意识到,这是对梁武帝倡导的忠义的亵渎,于是按照梁武帝制定的礼仪行了君臣之礼。这一拜显然是形式上,虽然如此,他要用这种形式来掩盖自己乱臣贼子的本质,侯景没有向前朝那样杀君篡位,而是将这位80多岁的皇帝软禁在他自己的宫殿里,梁武帝失去了自己打造多年的江山,属于他自己的领地,只剩下软禁他的宫殿,然而在他手里获得新生的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着失去的江山远去,而是为后人所接受,并随之发扬光大。
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治国成就,时间把梁武帝推向历史深处,他也变成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着政权之所以兴、之所以亡。千古身后事,自有人评说,这些身后事,梁武帝无从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此前还是成功的,现在终于安心修行了,以前他舍身同泰寺,为的是不受打扰地修行,但却不时被大臣打扰,现在他想去的同泰寺没了,然而却在皇宫里,走入他向往的地方,公元549年五月初二这一天,两个月未进食的梁武帝坐化在宫殿里,终年八十六岁。
历史90秒:孝文帝迁都
公元493年9月的一天,北魏孝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身穿戎服挥鞭催马,亲率30万大军南下,抱着必胜的决心,准备攻打南齐,但此时正值北方多雨季节,一路上道路泥泞,行军艰难到达洛阳时,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本不想出兵的大臣请求停止进军。孝文帝大怒,最后孝文帝答应可以不南征,但必须把都城迁到洛阳,为了不再南征拓跋贵族也只有答应迁都,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事,公元494年,她终于把都城迁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汉文化的中心。洛阳为他后来的汉化改革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